WeWork的敗局為外賣應用程式敲響警鐘

We Company遭遇空前挫敗,短短幾週便由價值470億美元的新貴企業落入崩潰邊緣,標誌著股票市場正處於轉捩點。

自此,投資者對近日多隻IPO轉趨謹慎,導致UberNYSE:UBERLyft等多間企業股價急跌。市場對貴價科技股,特別是雲端運算公司抱持懷疑態度,紛紛沽出轉虧為盈跡象微弱的虧損企業。

WeWork母公司一敗塗地,可能是給外賣服務業的當頭棒喝。雖然外賣公司看似與共享辦公室房地產巨頭WeWork截然不同,但兩者都是由創投巨浪推動發展,而且入行門檻較低,因此任何企業都能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下文將會作出進一步分析。

軟銀效應

WeWork突然冒起,有賴前身為科技企業集團的日本創投公司軟銀(Softbank)OTC:SFTBY。在行政總裁孫正義的領導下,軟銀曾向目前深陷困境的WeWork投資了104億美元,協助其擴展至世界各地,並在紐約和倫敦等國際級城市設立數十個辦公室,成為當今行內最知名企業。

軟銀在2017年才開始投資We Company。不過,WeWork的估值能夠由2017年8月的210億美元升至今年1月的470億美元,軟銀實在功不可沒。

We Company撤回IPO計劃對軟銀造成數十億元的潛在損失。由於We Company先前打算利用來自IPO的資金燒錢擴張,軟銀必須投放更多資金維持其運作。 軟銀擁有WeWork母公司約29%股權,而WeWork最快可能下月便面臨現金短缺,目前雙方正就50億美元援助貸款進行磋商。

廣告

軟銀是全球投資項目最多的創投企業。儘管WeWork的失利是其迄今最受關注的挫敗,公司已非第一次哄抬增長迅速的初創企業估值。

與外賣行業的關連

Uber就像We Company一樣,在最大股東軟銀的鼎力支持下昂然踏入IPO市場。 Uber的聯合創辦人Travis Kalanick在一連串醜聞後被迫辭任行政總裁。其後,軟銀在2017年底向Uber投資約80億美元,推高這間共乘車巨企的估值。

軟銀的資金刺激了Uber增長和Uber Eats外賣服務擴展,有助後者在2018年迅速搶佔市場。只是,在瘋狂燒錢後,Uber預期今年錄得經調整除息稅、債務及攤銷前盈利(EBITDA)損失超過30億美元。 在5月的IPO後,Uber的估值遭受現實打擊,股價跌近三分之一。換言之,軟銀對Uber的投資已蒸發逾6億美元。

話雖如此,軟銀投資的外賣應用程式不止Uber。舉例來說,公司亦對DoorDash投資了數億美元。現時,DoorDash是美國外賣市場佔有率冠軍,估值達126億美元。為了追求市場佔有率,Uber和DoorDash展開激烈廝殺,因此軟銀同時投資兩間公司的決定令人費解,尤其是兩間企業均是在用軟銀的資金推出廣告和招攬顧客。

對投資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從軟銀支持Uber和DoorDash的方式可見,這間日本企業會提供唾手可得的資金,使得外賣行業估值偏高。WeWork就是前車之鑑,市場早晚要面對現實。

外賣服務競爭何去何從

外賣行業的營商環境日益艱難。 下圖說明市場唯一的外賣專營企業GrubhubNYSE:GRUB的溢利率情況。

相信您也看到,在大部分時間,作為Seamless母公司的Grubhub盈利能力相對穩定,並維持於8%以上。但受到競爭影響,公司最近幾季盈利急跌。在今年上半年,Grubhub的銷售和營銷開支躍升61%,收益增長卻只有37%,反映招攬和挽留客戶的成本上升,原因是軟銀對Uber和DoorDash作出了數十億元投資。 Grubhub行政總裁Matt Maloney對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公司注意到不少市場活動的資金來自發展成熟的[創投企業]」,暗示此類競爭不會長久。

Grubhub有能力賺取利潤。公司今年的經調整EBITDA目標介乎2.35億美元至2.5億美元,可惜行內競爭環境可能會持續削弱盈利能力。包括Postmates在內的企業龍頭大量投資廣告,而且各間餐廳深感外賣收費會導致利潤減少,開始對外賣應用程式卻步。

多間餐廳取消與個別外賣應用程式的獨家合作關係,使得後者失去了突圍而出的其中一個途徑。 例如,今年夏天麥當勞(McDonald’s)便終止了Uber的獨家外賣平台地位,其紐約分店不單將DoorDash加入夥伴名單,其後更與Grubhub展開合作。

惡劣的行業環境亦令亞馬遜(Amazon)在6月關閉亞馬遜餐廳(Amazon Restaurants),放棄發展外賣服務。Postmates也表示會暫緩2月宣佈的IPO計劃,顯示WeWork徹底失敗後,投資者對行業的熱情或許冷卻。

雖然外賣應用程式受到消費者和Chipotle一類缺乏推動力的餐廳所歡迎,投資者卻逐漸覺得地雷處處。WeWork事件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向無法盈利的初創企業投資數十億元後,公司估值將會上升,但無法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最終會累及投資者。

軟銀投資在Uber和DoorDash的數十億元似乎在外賣行業產生類似影響。今年Uber和Grubhub的股價急挫,後者的盈利能力更迅速消失。

考慮到Uber和DoorDash仍然持有可用作爭奪市場佔有率的大量現金,巨額投資外賣行業的餘波似乎沒完沒了。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