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萬死亡被保險人健保資料 成醫學AI訓練資料庫

健保擁有最大量的民眾就醫資料,健保署去年試辦產學合作,將350萬名已經死亡民眾的健保就醫資料影像另行成立資料庫,將身份去識別化後,提供醫院和業者申請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影像,做為人工智慧演算法和模型的訓練使用,包括臺北榮總、臺大醫院、北醫附醫和亞東醫院,都有參與。(戎華儀報導)

醫學上已經開始利用AI(人工智慧)判讀CT、MRI這些影像資料,以便快速判讀患者是否有腫瘤或特定疾病,訓練電腦判讀的過程需要大量影像資料,還要減少不同機型影像造成的誤差,健保累積的大量影像資料就成為訓練AI最好的資料庫,但個資的使用往往成為障礙。

死亡的人並非個資法的保護對象,但健保署認為仍需要適當保護,因此將健保成立25年來累積的350萬筆死亡被保險人的就醫資料,成立資料庫供醫學和健康產業申請,並設有未來獲利的回饋機制,回饋的金額將捐給全民健保基金。

健保署主任秘書葉逢明:『每個人他的就醫資料可能這25年來有100筆、2000筆,把它歸好以後,因為一定要串好才能夠知道這個人的所有歷史資料。串好之後就把這個鏈切掉。譬如說我的身分證號叫Y123456789,可是呢我把它銷掉,給它一個號碼叫1,所以以後這個叫序號,你也不知道那個人是誰,所以這個就沒有任何個資的可能。』

目前資料庫已經有9家醫院、6家學術團隊申請使用,像是臺大醫院研發胰臟癌人工智慧自動偵測模型,可以判讀小於2公分的胰臟腫瘤,正確度、敏感度和特異度都達到9成以上,有助於更早發現胰臟癌、及早治療。(圖:戎華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