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GDP增長減慢:應如何改變投資取向?

Chinese flag in foreground with The Bund in Shanghai in the background
Chinese flag in foreground with The Bund in Shanghai in the background

投資者最近可能看過或聽過不少關於GDP 的報導,投資情緒及消費信心更被中國大陸以及鄰近地區GDP增長減慢、貿易需求轉變影響了GDP出口佔比 、資金取向對GDP構成衝擊等報導所影響。

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定期對世界GDP增長速度作出預測,其中一項主要假設是:科技日益進步,會為世界經濟帶來高速增長,但這個假設似乎並不可以滿足世界經濟對於GDP的增長期望。

過去那些可以到達天涯海角的鐵路橋樑、以及完成後長期用來觀賞的樓宇建築,確實為GDP帶來增長,但所產生的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已經漸漸減弱,IMF亦需要調低所謂G4(美中歐日)的未來GDP增長預期。

GDP增長減慢可能會加劇市場的結構性風險,一般投資者應如何應對? 以下分析希望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GDP是經濟體的信心宣傳

按照定義,GDP是在特定時間內,一個經濟體生產出來的所有商品(包括尚未出售的存貨)及提供的各種服務、對應的貨幣市價(nominal values)總和,無須扣減資產折舊或資源消耗,亦同時等於本地經濟,以及外部(external sector)的需求互動結果。香港近年的GDP佔比,以對外提供金融保險服務、旅客消費服務為主,因此十分容易受外部需求變化所影響。

由於GDP是需要以經濟活動、按貨幣單位「有價加權」(value weighted)被評估出來,不通過市場反映價值的生產及消費,便無法被計入GDP,導致政策制定者往往不重視那些短期內未有GDP貢獻、但長遠可能帶來收益的經濟活動。

廣告

另一方面,個人投資是儲蓄行為,因此並不會對GDP直接帶來好處。例如:投資上市公司股票、空置不出租或不作生產用途的的房地產、私人收藏或實物黃金等,對 GDP並不造成影響。

被投資的上市公司、或通過債券融資為政府機構、企業等提供資金,並因此為所屬經濟圈創造收入、給員工發放工資、繳納稅款、讓屬於這個經濟圈的參與者可以進行各種消費、再進一步進行資本性投資支出、從而再創造更多收入,才會影響GDP。而且,創造的收入要投放在當地,才會對當地的GDP構成影響。

對於很多行業及上市公司來說,GDP的不確定性就像壓力測試一樣,能夠通過測試的,往往就是那些處變不驚、並且可以把握時機、改善商品和服務質素的企業,以及那些可以通過轉移定價(transfer pricing)減少對地區GDP變化的依賴,例如長和(SEHK:1)的零售業務 ,或擁有充足現金可以進行股份回購把GDP減慢的壓力,轉化為減輕對資本的壓力,例如匯豐( SEHK:5)。

GDP預測只反映未來收入、以及信貸的流轉速度,即:貨幣單位在一定時間內,平均被使用了多少次來進行交易。假如在特定時間內信貸在當地經濟圈之間流轉使用的次數越多,對GDP增長的影響就越大。 所以,提供 FinTech有效增加信貸流轉的企業,對 GDP 增長具有積極意義,例如騰訊(SEHK:700)。

GDP是經濟活動的流量回顧

在2008金融風暴來臨前,一些經濟學家曾經估計:全球信貸供應量達到等值約700萬億美元。但10年過後,該數字估計僅達800萬億美元,目前估計大約是800萬億至900萬億美元之間。

過去主要由市場創造出來的信貸,部份通過貨幣寬鬆(monetary easing)被各國央行取代,但GDP並沒有因此高速增長,主要經濟體的消費力要依賴央行寬鬆政策來維持,並且需要政府使用行各種政手段、減稅等財政措施(fiscal expansion)來刺激經濟。

這段時間量化寬鬆的出現,僅讓主要央行以新債換舊債,但新債並沒有為全世界提高生產力;信息科技的進步僅讓錢的「流轉速度」增加了,即:相同金額的錢,在不同人手上被使用的次數增加了,但並沒有大幅增加生產力 。

但是,值得留意的是:主要央行近期的減息行動、以及通過回購大量投放短期資金、似乎有效地讓市場信心恢復。已經有跡象顯示市場開始增加信貸供應,工業國家債券收益率曲線也回歸正常的向上傾斜。

假如經濟動力需要依靠信貸來維持,這就意味著對於一般上市公司的估值理解,要從基本的市盈率(即:股價相當於多少年盈利)改為:能以多大倍數從貨幣政策獲益,並且改變了一般投資者的投資取向。

與此同時,官方數字顯示:各國央行亦在不斷增加實物黃金儲備,歐元區佔比最大,其次為美國,中國目前大約是美國的四分之一,這意味著各國央行仍然視實物黃金是抵禦貨幣貶值、資產價格風險的最佳對沖。

投資者需要知道什麼

作家 George Orwell 在小說《1984》裡提醒讀者:理性行為(包括經濟行為)無法通過數據樣本來肯定(sanity is not statistical)。已經有不少經濟學家指出:經濟體的發展不應該以GDP來衡量,因為世界上並沒有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叫GDP,像距離、重量、體積一樣可以通過數據樣本來肯定。

當我們接受了GDP下跌就代表某個經濟體影響力減弱、該經濟體的生產力已經失去市場、社會因此出現各種問題,也許會做出非理性的決定,願意以未來資源、環境、氣候等等來交換GDP,忽視那些暫時未有貢獻、但長遠可能會帶來收益的經濟活動,包括那些可以改善身心健康和提高教育質素的投資。

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基於信心,香港需要繼續保持經濟自由開放。 GDP增長速度是最普遍接受的信心宣傳,而信心就決定了投資取向。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Dessie Cheung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