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危機元兇回魂 散戶應如何自保?

華爾街日報最近透露,多間大型銀行包括花旗、高盛、摩通及Wells Fargo等,去年開始重新發展並擴大其房屋按揭抵押證券業務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簡稱MBS)。

MBS是甚麼?還記得2008的雷曼迷你債券嗎?那就是MBS衍生產品的一種。2007-2008由美國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主角之一就是MBS。這爭議性的產品,在金融風暴後幾乎絕跡市場,現在赫然回歸,投資者要留意些什麼?

2008香港雷曼風暴影響大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投資者手上的雷曼迷你債券瞬間變廢紙,香港金管局即時接獲超過8000宗有關投訴。同年10月,一群「雷曼苦主」組成大聯盟,以遊行、靜坐方式向銀行追討賠償,前後抗爭兩年多。據估計,當年雷曼迷你債券在香港的總投資額約157億港元,而「中招」的苦主超過3萬人,損失達數十億港元。而這件事的主角、雷曼迷你債券,就是MBS的一種。

MBS的殺傷力巨大

MBS是什麼?2000年代,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化,由於按揭市場競爭劇烈,開始出現一些所謂“Sub-prime”(次按)借貸,即是給還款能力不確定的人士提供按揭。其後華爾街的金融天才們,想到把這些次級按揭「炒埋一碟」再證券化,按揭品質再差都還是按揭,有房子作抵押,技術上可被包裝為低風險的投資工具,MBS就如此誕生了。事實上,這些投資工具的風險並不低,只要業主沒錢還,地產市場爆煲,這些MBS就會連帶default (違約)。不幸地,以上都在2007年成真。

廣告

MBS危險的地方,是它們看似低風險,但由於重重掛勾結構複雜,只要其中一環default,整項投資就「化水」,是屬於「疊增式」的風險。又因為MBS是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的一種,方便包裝為各種看似穩陣的低風險債券。雷曼迷你債券就是一個例子。

雷曼兄弟當年貴為美國最大投行之一,單看招牌投資者心已經放了一半,再者,這些迷你債券透過多間本地銀行出售給客戶,由於佣金豐厚,分行出力推銷給散戶;客戶們深信這是穩陣收(高)息的債券,哪知道這原來重重陷阱藏在細節裏。

MBS重新包裝再上路

十年過去了,MBS又翻生,今次主要是以債券 (Mortgage-Backed Bonds, MBB) 為主打。據估計,去年這些債券的規模已達700億美元。這跟10年前MBS市場的1萬億美元規模比,小巫見大巫;而且2005年按揭市場有41% 由私營機構證券化,而現時則只有2.1%。雖然如此,重點是這個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中,相信是由於近年投資者渴求回報,這種高息債券的市場潛力不少,銀行不想錯過這商機。

經過2007至2008的慘痛教訓,銀行按理應該更緊謹才對。的確,現時在出售的MBB,沒有上一代MBS的結構那麼複雜,基本上就是單純以按揭作抵押,發行債券。至於按揭品質,雖說現時美國做按揭的要求比十多年前嚴,由於銀行是從第三者按揭機構手上買入這些債務,很難百分百求證這些按揭的信用品質,投資者只能自行評估現時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的「爆煲」風險。

雖然香港政府在2011年提出由16間雷曼迷債分銷銀行作賠償,部分合資格苦主結果獲賠債券本金85%,但這種令自己犧牲時間和精力的不快經驗,投資者應盡量避免。自保方法只有一個:看不懂的,不要買。如果本身是資深投資者,有足夠知識評估這些掛勾型投資工具的風險,並認為回報跟風險比例合理,小注無妨。否則,少碰為佳。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