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股價是否已跌到「好抵買」程度?

長和 (SEHK: 1) 今年可謂進入了多事之秋,除了超人「李嘉誠」新聞不絕,長和在5月遭沽空機構GMT狙擊,而長和的股價表現最近持續偏軟。

這時候,高盛發表研究報告睇好長和,認為公司現價相當吸引。霍建寧亦高調增持,在5月底連續4個交易日總共買入40萬股長和,6月再購入5萬股,45萬股共涉資3,300萬港元;非執董李業廣5月底亦增持10萬股,連公司秘書兼執董施𤋮德也來支持,6月初入了百多萬元貨。究竟長和股價是否已經進入「超值」價位?

高盛睇好 vs GMT睇淡

高盛認為長和集團估值已回到2015年重組時的5年低位,而且現時股價已反映中美貿易戰及英國脫鈎等負面因素,故下跌空間有限,估計約8%。另外Wind Tre帶來的盈利已部份抵銷了出售6個項目90%經濟收益,高盛並估計如果集團成功分拆電訊塔資產或英國公用業務資產,市場將有機會重估集團價值。

GMT的看法跟高盛相映成趣。GMT狠批長和以「使橫手」獲取高評價和廉價貸款,實情是隱藏了577億元債務。GMT認為長和2018年的132億港元盈利增長,是從會計方法得來的,包括收購Wind Tre相關的會計調整,和2015年重組的殘餘影響。

李澤鉅的回應是「財報成本電話簿咁厚,要讀多啲書先睇得明」。GMT今次出手,未至於引來拋售潮,但長和股價在其後兩星期共下跌了約8%。

估值是否合理 小股東很難搞清楚

雖然兩個金融機構的評價南轅北轍,但都是基於技術性的會計及估值方法,當中亦涉及分析團隊的主觀判斷及資訊來源。再者,金融機構有利益立場,絶非百分百客觀。

廣告

在這樣的情形下,小股東只能把這些資訊作為參考,並作多方面的觀察。如果真的搞不懂一間公司的投資價值,或對其透明度 (亦是企業管治的一部份) 沒有信心,絕無須要「搏」。

影響長和投資價值的關鍵因素

計算企業的NAV、以至應用DCF (Discounted Cash Flows)等公司估值法,都是評估一間公司投資價值的專業步驟。計出來的數字當然都只是估計,計算過程牽涉大量假設,當中最重要的是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行業前景和宏觀經濟形勢。小投資者其實亦可以嘗試直接分析這些關鍵因素。

長和集團在2018年有58% 的稅前盈利 (EBIT)來自歐洲業務,其中單是英國的貢獻已佔29%,而香港及中國盈利則佔整體的14%。在歐洲,長和的主要業務是電訊,其次是基建,兩者都非高增長行業,基本上是公用股,特色是投資大,回本時間長;加上歐洲是成熟市場,人口和GDP的增長步伐慢,成長空間一般。

再看長和的其他業務,有港口和零售。港口是高投資、低回報的行業,成長前景就要看港口所處的城市,如香港就已是夕陽行業了。在零售方面,長和的經營及佈局有稍為積極一點,可惜這並非集團之核心業務。

整體來說,長和前景極其量只能用這一個字來形容:「穩」。至於現時股價究竟是「抵買」還是「好抵買」,就看投資者有多Buy這個「穩」字了。

More reading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Wendy So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