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借「疫」使力 工研院:危機就是轉機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2020年已接近年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延燒,歐洲、印度、巴西陸續傳出第二波疫情,為全球經濟復甦及產業帶來莫大的挑戰,與此同時,美中貿易紛爭升溫為科技競戰,全球面臨嚴峻挑戰,工研院自今(26)日起為期一週的「眺望2021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日探討臺灣如何「借疫使力」,創造2021年後疫「零接觸經濟」商機、「美中科技分流」創新方向、「生活型態劇變」,以及「數位轉型」與「數位商業」創新等議題。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20年10月份最新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新冠肺炎持續蔓延,預估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造成約3.7兆美元的總體損失,將抵消近3年來的產出成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更指出,若爆發第二波疫情,全球經濟可能到2022年,才可能回到2019年第4季的水準,且隨著疫情持續造成經濟及社會面巨大損失。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今日指出,受到美中貿易紛爭影響及新冠肺炎影響,最近兩年已經有許多臺商把海外工廠轉回到臺灣或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對於臺灣產業在資本、人才、數位科技的面向上,皆有重大的挑戰。然而危機也是契機,若臺灣能是善用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擁有臺灣多元文化的「強韌產業生態鏈」,就能成為與國際生態共創共榮的關鍵產業夥伴。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鍾俊元以「後疫2021產業經濟新脈動」為主題,引用重要機構對全球經濟最新展望,預測肺炎疫情仍將在2021年持續影響經濟與生活;因在家辦公、線上會議成為新常態,企業員工更適應工作與生活的混搭,「網路安全」躍升為企業需重視的議題。在美中衝突的議題上,建議臺灣可扮演積極角色,進一步深化臺美科技合作,或建立防火牆,左右逢源。在製造業發展上,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未來將朝向「客製化服務與體驗」、「適地化生產與供應」、「智慧化分析與決策」等三方向發展,同時建議產業應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強韌產業生態鏈,將是未來臺灣製造業脫胎換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