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掌握後疫情商機,政府與產業攜手超前部署大健康產業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全球,各國經濟均受到強烈衝擊,「後疫情時代」所要面對的新經濟模式已成為各界關注的議題。生技中心籌辦「疫情引發新思維與契機:如何落實台灣防疫長期實力-從產業出發」線上論壇,邀請政府與產業高層進行交流研討,期望找出契機與方針,讓台灣生技產業能夠趁勝出擊。

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在論壇指出,「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與超前部署」的台灣模式是這次贏得各國掌聲的重要原因。也因2003年SARS的經驗讓台灣在防疫的措施與調度,有法令與制度可配套,加上政府與產業齊心合力應用資訊科技軟實力與口罩製造的硬實力,及中研院、國衛院、生技中心等研究機構與各大醫學院及產業界主動積極投入在檢驗試劑、疫苗與藥品的研製,接連有斬獲與階段性成果,以布建台灣的防疫戰備物資,也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生技中心董事長涂醒哲表示,台灣下一步要作的就是向世界各國展現我們不只衛生醫療一流,我們的生物科技產業也可以讓先進國家信任及依賴,加上台灣的健保擁有最強的健康資訊大數據以及台灣的ICT研發能力,絕對是全世界發展大健康產業最理想的國家。另一個觀察,為此次疫情讓各國政府已體認到公衛醫療用品不可缺乏的戰略物資,對台灣科技防疫能力及智慧製造的信賴感增加時,勢必出現全球轉單效應,政府與產業須快速掌握此一商機,因此邀集政府單位來談談未來「台灣生技研發及產業長期實力」的政策思維,也邀請業界領袖來談談產業界的願景。

衛福部由次長何啟功分享在COVID-19運用資訊與大數據分析之防疫科技分別在入境系統設下邊境檢疫、以電子圍籬及疫止神通的追蹤作到了社區防疫等。對於後疫情之產業契機則規劃出跨部會發展防疫科技的科技研發生態鏈,透過法規調適推動生物資料庫擴大應用、媒合產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加強新治療標的探索、強化臨床試驗中心量能、提升審查效率,為讓防疫科技能落實產品上市及產業發展,也提出技術支援平台的建置,包括: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國家級病毒庫、國家級抗體庫,串連BSL2等級合約實驗室以提供防疫科技產品的試驗與驗證服務,要以國家層級積極來推動。

廣告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則談到整合是加快防疫產品開發的重要關鍵,口罩國家隊結合工具機廠商、原料廠商及口罩製造商超過80家齊力一心,終讓產能逐漸提昇至每日2000萬片。因應後疫情時代趨使傳統醫療模式與醫療環境重組,運用遠距醫療、穿戴式裝置、數位感測監控分析進行診斷、處方,提供零接觸的整合性醫療服務需求將大幅增加,遠距、精準、智慧將是未來醫療的新模式。經濟部也預備透過明年即將到期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作大幅度的調整,特別規劃出對產業有incentive的優惠機制以對產業發展產生鼓勵與支持力道。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則針對疫情爆發初期,就快速組成「COVID-19任務工作小組」,2月聯合國內學研單位,以open science精神組成擁有13個子平台的抗疫合作平台,從篩檢、藥物、疫苗等不同面向著手研發,採分進合擊方式,強調中研院本次防疫可以有成果展現也是過去因應禽流感、非洲豬瘟等練過兵的結果。

生技中心執行長吳忠勳分析,全球核准之檢測試劑共563件,核酸與免疫檢測各占一半,藥品以小分子藥物為主其次為生物藥品(含抗體藥),疫苗以mRNA疫苗及減毒疫苗各佔比近三分之一。台灣亦有三件核酸檢測核准,一件小分子新藥開發中,疫苗已有國光生技與高端疫苗分別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開發。COVID-19疫情這段期間所產生的科技爆發力也是驚人的,這股力量應再聚集起來以在疫情後布建出利於台灣發展的產業格局。

生物產業協會理事李鍾熙長特別提出政府能處理二部份,一為法規及審批,二為資源整合,這次COVID19檢驗試劑因應疫情的開發,一開始台灣、大陸及韓國同步完成,但在韓國快速取得核准並進而搶到國際市場先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另以美國疫苗研究雖是業者提供技術下去開發,但疫情可能一下就消退,因此民間投入商業量產是有風險的,政府要能保證收購或採取共同投資,這是為國人健康買保證。

台康(6589)總經理劉理成提醒,供應鏈問題要有高戰略思考,透過全球合作策略以取得穩定的原物料,並提到本次安(月太)、台康與寶齡富錦(1760)三家公司合作開發COVID19檢測試劑,是一個優勢互補的合作,且在一個下午就達成共識,而政策法令要與時俱進,才能讓產品上市更快達成。國光也談到只重研究而直接把技術技轉到國外,沒有製造是成不了產業的,政府要協助把infrastructure建立起來,長期實力才有辦法建立。

台杉董事長吳榮義指出,投資生技一直是策略性支持的方向,台杉歡迎台灣生技公司來接觸,除了台杉自己有資金投,也能媒合一些國際幕資平台到台灣。最後張鴻仁理事長提到,由此波疫情借鏡韓國疫情破口後,快速全國動員模式與德國redundancy模式,這涉及健保制度,要思考如何讓醫院有餘裕才有機會把醫療體系、產業及學術結合在一起,而現今衛福部已有從管理思維進入到發展思維,重要的是不要浪費一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