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遮無掩的新時代貨幣理論:金管局決戰「雜手轉數瞞徒」?

「屋裏人多手雜 … 」大觀園的丫鬟用以上一句話,形容潛在風險,觀察入微。這是由於以前想「偷呃拐騙」,人必須出現,操作要用手。現在科技發達,「錢」變成電腦數碼,轉數方便快趣,轉得越快,資產負債就越多。新時代的潛在風險就變成「人更多、手更雜」 。

上一篇分析,提到投資者需要關心港元供應。實際上,港元貨幣局為香港取得巨大成就,但由於累積了巨額資金,亦難免吸引投機搵食的「瞞徒」。為免理解為煽動等同擠兌銀行的「排隊、購物」行為,錯讀誤判引起混亂,以下是一些「猜想」,不代表或構成任何意見。

雜手瞞徒的假設?

數學上,多臂強盜算法(multi-armed bandit algorithm)被廣泛應用在機器學習領域,由於老虎機俗稱「單臂」強盜,假設參與者同時與一系列老虎機進行博弈,就是面對「多臂」強盜。由於涉及假設,以下改稱「雜手瞞徒」算法。

假設市場上有某些「烏合之眾」,已經迅速進化成有組織瞞徒「集團」,懂得利用「雜手瞞徒」算法,24小時對多個市場進行「跟蹤」,目的是對資產價格進行「勘探」,對多個投資組合進行「開發」,對由於信貸供應緊張產生的資產價格「巨變」,及可能再出現的「鏡像」進行「聲東擊西」,同時,他們會製造相應的「故事」、情景、甚至「意外」,「間接」告訴其他市場參與者,怎樣「配合」他們的最佳資源分配方案。

又假設,金管局在某個程度上亦會做類似的「觀察」,但主要分別是:期望和激勵。

能否握住豺狼的耳

首先,港元供應問題不在於金管局是否需要耗盡儲備,因為貨幣局操作是「想兌就兌」( convertible on demand),每次都是「左手交右手」(parity),市場從金管局買入或買回美元,理論上是「來者不拒」,即使超過目前儲備,金管局隨時可以將外匯基金票據左手交右手,取代發鈔銀行的負債證明書;也可以「打開」貼現窗(discount window),買入反售銀行體系的流動資產;甚至必要時,向其他央行及結算機構借入現金或現金等價物。

廣告

其次,問題跟港元是否需要貶值無關,因為貨幣局是向全世界表達「決心」,通過「放棄」貨幣基礎自主權,沒有國際貿易的「外來資金」就不「多印」銀紙,換來更穩定的港元。除了協調貿易,更起了平衡金融市場的作用。金管局「名正言順」以固定匯價買入被選定儲備貨幣(chosen reserve currency ),市場通過固定匯差進行避險或套利,「主辦單位」發鈔、複製信貸「掙錢」。

所以,這種設計有很多好處,最重要是隨時會出現套利壓力,但這是「意料中事」,應該「做好準備」。

第三,問題也不是金管局是否在新時代應該更換儲備貨幣,因為客觀答案很簡單,「真愛」可能尚未出現,或許連比較接近的「對象」都沒有,只好「委屈將就」;更不是應該要把港元自由浮動,因為那是中英談判時期的「特殊情況」。

問題其實很明顯,香港一旦某個環節出現資金壓力,無法履行承諾,或會引爆系統性災難。加上港元供應沒有貨幣基礎自主權,而且通過體系「外」流出的港元信貸,可能龐大到「無法準確」估計,後果會很被動。貨幣局等於是一隻「食錢」的豺狼,港人隨時要準備與豺狼搏鬥,問題是:準備好未?

央行的死穴?

經濟教科書都說央行「最」重要的任務,是做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是指金融體系一旦出現結算問題,央行會扮演緩衝、協調和穩定的角色 。但是,金融風暴不斷重演,最近一次更導致全球出現流動資金「被困」(liquidity trap或稱流動性陷阱)。奇怪的是:量化寬鬆做成巨額資金,但並沒有因此推高物價,理論上是「不行的」,但實際上工業國家「有驚無險」。

這種現象,一方面是跟所有視物價為內在參數的經濟發展模型「不太吻合」,即:貨幣供應增加和物價上升,不再是生產力提高的經濟後果,背後更可能是連鎖的「政治決定」,導致一些市場參與者認為「穩定物價」才是央行「更」最重要任務。另一方面,市場相信一旦有機會,央行會想辦法「疏導」資金回流,或「消滅」過多信貸,避免對長期發展做成影響,「始終都要還」可能就變成新時代央行「更更」最重要任務。

流動資金被困在哪裡? 投資者不妨自己去「猜想」。

待續

香港要與世界競爭,採用自由市場原則,打開門 「無遮無掩」,因此港元貨幣基礎會「變大變小」。Currency Board習慣上被稱為貨幣局,但這個 「Board 」所指的,其實是一塊「板」,是客觀地形容:站「穩」在「浮」的貨幣基礎上,因此,背後未必是個神秘複雜的「局」,或許說是「滑浪板」就更容易理解。

「穩」與「浮」是相對的,所以關鍵並不是絕對。聯繫匯率的作用,到底是為了加強儲備貨幣的「流動性」抑或是為了保障站在上面經濟體(包括港元投資)的「穩定性」?

有關港元供應的分析,將會下回繼續。

More reading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