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您的思想:成為中肯的投資者

您或許從未聽說過帕波萊(Mohnish Pabrai)這個人,這是有原因的。

帕波萊是過去二十年數一數二成功的投資家,若2000年時投資1美元於他的對沖基金,該1美元今日值7美元以上;如果投資於標普500指數,就只值1.78美元。正如帕波萊本人所戲言,那僅僅是扣除他「高得離譜的收費」後的回報。

那麼您為何從未聽說過他呢?

2007年時,筆者第一次從朋友口中聽說帕波萊,當時幾乎沒有關於他的報導。他在2006年寫了一本書,但沒有出版商感興趣,所以他自資出版,少量發行。

筆者後來發現帕波萊就住在附近,所以就打電話約他做訪問,而他亦欣然答應。

筆者登門拜訪時以為會見到一間佈局與普通對沖基金無異的辦公室——幾十名衣著講究的分析師、一排排彭博機,以及開住CNBC頻道的電視。

殊不知,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帕波萊自己一個人管理5億幾美元,憑住一張辦公枱、一個文件櫃和一間晏覺室,他成為了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資家。他表示:「我不瞓晏覺就捱不過一日,所以一定要瞓晏覺。」

帕波萊與大多數對沖基金經理背道而馳,這點令筆者對他的成功更感興趣,我問他成功的秘訣是甚麼?

他說:「管好情緒。」

「就這樣?」 筆者追問。

「那非常重要。」他說道,「您只需要做到這件事就行了,到時您一定會大吃一驚。」

帕波萊之所以成功,並非因為他擁有比其他人多的資訊、數學比其他人叻,或者比其他人更了解商業,

而是因為他戰勝了自己的思想。

您沒聽說過他,是因為他控制情緒的能力極強,所以對出名沒有甚麼慾望。筆者不認為帕波萊覺得有必要上CNBC或出現在《華爾街日報》上, 他心如止水,在辦公枱前看看書就心滿意足。

廣告

正如筆者在上一份Motley Fool One報告中所寫,投資成功與否與您的學識無關,一切幾乎完全取決於您採取的行動。筆者還概述了幾十種妨礙大多數投資者(包括筆者在內)做出理性財務決策的認知偏誤。

這份報告旨在提供更多指引,到底如何去克服這些缺點?怎樣才能變得更像帕波萊?

一年前,筆者訪問了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心理學家兼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筆者當時問他人類能否克服偏誤,抑或它們是根深蒂固得我們無法擺脫的缺陷,而帕波萊根本就是天賦異稟?

卡尼曼說道:「要克服部分偏誤是沒問題的,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人們更理智地思考。」

他詳述了適合用在投資者身上的方法:

我認為,不鼓勵人去做可能會令他們後悔的事十分重要,投資者亦應了解自己後悔的可能性。

「如果我這個決定行不通,我會受幾多苦?」、「我有幾容易會出現『噢,我犯了錯』的想法?我認為自己做錯的傾向有幾高?」 這是一個很大的變數,亦是人們無法堅持到底的部分原因,因此我認為很值得與客戶商討……您必須防止自己後悔。

究其核心,克服認知偏誤就是防止自己做出日後會後悔的決定。

當然,說易行難,我們不可能幫每一個人解決這個問題,

但筆者認為,一直以來導致投資者悔不當初的原因分為三個方面:

  1. 獲取資訊的來源;

  2. 商議投資的對象;以及

  3. 如何對自己的目標負責。

現在讓我們逐點詳細探討。

  1. 獲取資訊的來源

二十年前,財經資訊主要由為數不多的傳媒業者傳播,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早期的CNBC,以及魯基瑟(Louis Rukeyser)

如今,這些業者的報導只佔新聞消息的一小部分(魯基瑟更已經離開了我們),財經媒體百花齊放,每日有數以百計的媒體提供成千上萬的觀點。

雖然這基本上是個有利的發展,但如果您不懂得利用,卻可以很危險。

事實上,儘管新聞報導數量在過去二十年大幅增長,但新聞的數量卻沒有增加,現今的財經媒體充斥住胡言亂語、小道八卦、謠言、嘲諷和廢話。正如作家塔雷伯(Nassim Taleb)曾寫道:「資訊時代的災難,在於數據禍害的增長遠遠快於其效益的增長。」

因此,為免產生偏誤,身為投資者的您必須知道如何應對這個世代。

尋找合理的資訊不單止是採用可靠來源這麼簡單,不妨細想以下摘錄自《華爾街日報》一篇2008年12月頭條的段落:

簡而言之,帕納林(Igor Panarin)斷定,大規模移民、經濟衰退與道德淪喪將在明年秋天引爆美國內戰,並導致美元暴跌。約莫到2010年6月底或7月初,美國將分裂成六個部分,其中阿拉斯加將由俄羅斯重新接管;加州將構成他所稱的「加州共和國」的核心,並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或受中國操控;以德州為主軸的「德州共和國」則併入墨西哥,或成為其勢力範圍;華府與紐約將成為「大西洋美國」的一部分,並可能加入歐盟。

請記住,美國經濟在2008年12月時正在分崩離析,而報導這段新聞的《華爾街日報》是美國最享負盛名的財經新聞來源,所以大家都嚴陣以待,您當時亦可能如此。

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筆者現在會用以下的方法剖析這類報導,以確保財經媒體不會令我的行為出現偏頗。

帕納林是誰?

只要粗略搜尋一下,就會發現俄羅斯政治學家帕納林一直都有作出稀奇古怪的預測。他在1998年首次提出上述的美國解體預言,他過往還預言會出現「新大英帝國」、「新歐亞大陸」、「歐亞聯盟」以及一種新的全球貨幣,但這些預言無一成真。

知道這些事實很重要,因為您馬上就會明白到,這個預測主要是告訴您帕納林的個性,而不是他對經濟的客觀分析。預測崩潰瓦解是他一向的作風,他的本性就是如此。

如果您認識的財經專家夠多,便會發現這是老生常談。目前睇淡股市的專家,例如希夫(Peter Schiff)、費伯(Marc Faber)和赫斯曼(John Hussman)等基本上幾十年來一直是淡友,而在西格爾(Jeremey Siegel)等好友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睇好股市。這反映了他們的個性。

了解專家和分析師的背景之後,您便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樣認真看待他們。您會發現,大多數分析師都是為了自命專家而鬥個你死我活,

意識到這點有助於防止您受他們的觀點影響而出現偏誤。

如果帕納林講中了,點算好?

假設美國即將分裂成六個部分、某位分析師的股災預測成真,又或者有人講中了奇波雷(Chipotle)的盈利將勝過預期。

那麼,您應該點做?

對於大多數長線投資者來講,答案基本上永遠都是「甚麼也不做」。

如果您需要在下週沽貨償還按揭貸款,知道股市下週會否暴跌便是至關重要之事;如果您打算投資十五年之久,那麼下週的股市走勢就無關緊要。如果您是短炒者或持有短期期權,奇波雷跑贏盈利預期對您來說極之重要;如果您是一個長期股東,這種事根本就不值一提。

財經媒體最大的缺點,是他們無法意識到投資者的投資年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能提供全面的建議,但是卻整天大放闕詞。很少資訊供應商會附有這樣的警告:這個建議針對62歲、至少有十年投資經驗的投資者。 反之,他們給出的警告是「股市即將暴跌,沽貨離場為上策」。 事實上,撰寫這些信息的人並不知道您是誰、您的目標是甚麼,或者您要投資幾耐。就算他們的預測最終應驗了,您亦不應假設其建議適用於您和您的目標,因為絕大部分時候都是不適用居多。

為防止媒體令您的理財決策有所偏頗,筆者由衷建議:少汲收媒體的資訊。

解決辦法就是如此簡單。

約翰遜(Clay Johnson)在他的著作The Information Diet》(資訊斷食)中寫道:

問題不在於資訊超載,而在於過度汲收資訊。資訊超載意味能夠以某些更有效率的新方法汲收大量資訊,過度汲收資訊則意味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來選擇我們汲收的資訊。例如,要過量攝取蔬菜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還必須分清楚資訊分析。 公司年報、經濟數據和電話會議記錄均載有資訊,專家和分析師則提供分析。根據筆者的研究,成功​​的長線投資者對資訊及分析的偏好比例至少是10比1。大部分人都樂於思考,但就很容易被嘩眾取寵的名嘴所說服。如果您實事求是、無視所謂的專家,您就能更順利地做出明智、公正的決定。

萬里富Motley Fool One社區中的精選股、討論區發帖及文章是很好的資源,因為它們是您所能閱讀到,和您的目標、策略及投資理念最相近的讀物,同時亦是最像蔬菜那樣多汲收亦無妨的資訊。

在萬里富以外,筆者建議各位多看書而少看文章。雖然世界上有許多拙劣的著作以及上佳的文章,但比起大多數文章,書本內容周詳全面、經過核實和編校的可能性較高,而且它們大多會令您思考,而不是採取行動,這正是您希望資訊發揮的作用。

如果您對於閱讀更多相關資料很感興趣,您可以在這份報告的底部找到一張名單,當中載列了筆者最喜愛的作家、傳媒人,以及充實可靠的投資信息資源。

  1. 商議投資的對象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理察斯(Carl Richards)有句名言:理財顧問是防止您做蠢事的人。

即使是精明的投資者,亦難保不會墮入偏誤的陷阱,以及使用他們的資金做一些蠢事。理財顧問的工作就是直視您的雙眼,搖搖頭,然後將您帶離懸崖邊。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為財務決策出現偏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指投資者往往會向觀點相一致的人尋求建議。

筆者出席許多金融會議,當中有不少會議訂有主題,例如是宏觀經濟、黃金及股息等。

讓筆者震驚的是,這些會議的與會者極其容不下異見。如果您出席一個以黃金為題的會議,並在會上發表關於黃金的負面言論,您就會被視為是無知的外行人,人人得而避之。一般認為參加會議是為了學習新事物,但筆者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那些人參加會議是為了讓別人肯定他們的看法。這完完全全是確認偏誤,非常危險。

《犯錯的價值:別只想找「正確模式」,記得存下「失誤紅利」!》(Being Wrong: Adventures in the Margin of Error的作者舒茲(Kathryn Schulz)曾這樣解釋道:

當有人不同意我們的觀點時,我們通常會第一時間假設他們愚昧無知,不像我們般消息靈通。只要我們慷慨地與他們分享資訊,他們就會茅塞頓開,加入我們的隊伍。當事情不如所想,我們會轉向第二個假設,認為他們是白痴,他們有齊所需的拼圖碎片,卻蠢到無法將拼圖正確地拼湊起來。若事情再不如所想,我們會轉向第三個假設:他們知道真相,但為了達到他們的邪惡目的而故意歪曲事實。因此,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如果您身邊沒有和您觀點不同的人,您就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也會像其他人一樣偏頗和犯錯,以致不斷重蹈覆轍。

鼓勵討論是萬里富投資理念的一部分。在揀精選股時,我們不但接納不同意見,更鼓勵人提出異議,初級分析師可以(亦確實會)指出上司的錯誤,這是我們對抗確認偏誤的方式。

不過,各位會員,有一件事我們幫不上忙,就是阻止您們在股市充滿泡沫時入貨,以及在大跌市時沽貨。

卡尼曼其中一個避免偏誤的建議,是找一位情緒狀態與您不同的理財顧問,這是散戶能避開確認偏誤的方法。

您的生活中應該有能夠為您的財務決策提供意見的可靠對象,可以是朋友、親戚或同事。

這個人要很了解您、知道您的目標和缺點,但不會對您的財務決策帶有個人主觀情緒。

他們的目標是對您的決策提供可信且公正的意見,以防止您做蠢事。

在過去七年間,筆者一直將個人的理財計劃告訴萬里富的同事馬特・高本赫菲(Matt Koppenheffer)。筆者信任馬特,同時他思考的方式和我不同,他在某些方面不像我那麼情緒化、能洞察到我注意不到的風險,以及提出我永遠想不到的觀點。我們的配合是天衣無縫的偏誤規避措施,因為筆者雖然信任馬特,但並非他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贊同,他也不一定認同我的看法。這正是您所需要的。馬特會讓筆者思考、阻止我做蠢事,而不是一味肯定我的看法。每一位投資者都應該有這樣的拍檔。

  1. 如何對自己的目標負責

關於投資偏誤,筆者學到很重要的教訓是,我們不善於預測自己未來的情緒。

筆者認識的每一位投資者都說別人恐懼時他們貪婪,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會是恐懼的一方,但當然,總得有人扮演這個角色。

沒有投資者願意承認,他們在股市下跌20%時會恐慌和拋售,他們更傾向表示那是入市機會。這是正確的態度,不過股市會暴跌20%的主要原因,正是有些投資者選擇恐慌性拋售,而不是趁機吸納。

根據筆者的個人經驗,大多數說「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投資者很快便會意識到他們就是「別人」。 現實總是如此:當人人都認為他們是逆向投資者(contrarian),必然有至少一半人是錯的。

若果投資者不善於預測自己的情緒,便很難去堅守財務目標。筆者大可以話自己計劃未來三十年每月投資500美元,亦可以假定自己在下個股災來臨時不會拋售,但這些目標都建立在以下的假設上:我在未來能夠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行事,而這是個危險的假設。

筆者發現,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將來的情緒反應,最好的方法就是記低過去的情緒表現,譬如您可以寫投資日誌。

無論幾主動或被動的投資者,都應人人手執一本投資日誌。您不必每件事都寫得很詳盡,只需要記低作出投資決策時的感受便可。

如果您詳細記低自己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的感受和情緒,並在一段時間後作檢討,您會注意到您在股市下跌或飆升時的感受與您所預期的完全不一樣。

實行這個方法對筆者來講很容易,因為我是一個投資作家,我的想法和感受全都記錄在萬里富的網站上。

筆者覺得自己是個反向投資者。我認為股災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大好機會。我希望成為帕波萊。

然而,當筆者回顧自己在2008年和2009年股災期間所寫的文章時,我不得不承認——我比自己所想的還要害怕和悲觀。坦白說,那些文章表明我的風險承受力比我所想的要低。

如果筆者沒有把過去的感受寫低,就永遠不會知道這一點。

正如筆者在上一份報告中所寫,接受這個事實是我選擇在投資組合中持有大量現金的部分原因。筆者不想假裝自己有很高的風險承受力,客觀來講,這大概只是一種幻想。現時,隨著股市接近歷史高位,持有現金是理所當然之事。為了防止偏誤,筆者需檢視自己過去的行為,並明白它們可能預示住我將來會有怎樣的表現。

筆者建議每一位投資者寫低他們的感受,只要每年幾次、每次幾句,持續不斷地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如實地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記下,那本日誌便能成為您避免將來後悔的最佳工具。

延伸閱讀

如果您對行為金融學感興趣,筆者強烈推薦以下的著作:

  • 茨威格(Jason Zweig)的《投資進化論》(Your Money and Your Brain

  • 加拿(Daniel Gardner)的《恐懼學》(The Science of Fear

  • 塔芙麗絲(Carol Tavris)和阿倫遜(Elliot Aronson)合著的《錯不在我?》[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 理察斯(Carl Richards)的《理財最重要的事》(The Behavior Gap

  • 蒙捷(James Montier)的《為什麼會賠錢?:弄懂投資最常見的16種心理陷阱》(The Little Book of Behavioral Investing

如果您正在尋找優秀的網絡財經專欄作家,筆者推薦:

  • Michael Batnick

  • Ben Carlson

  • Jason Zweig

  • Patrick O’Shaughnessy

  • Carl Richards

  • Tadas Viskanta

  • Tren Griffin

  • Jesse Livermore

  • Sam Lee

More reading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