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產業10年轉型明燈 施振榮:IT醫療合體(2-2)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問:AI的趨勢,對於台灣產業轉型有何影響? 答:台灣產業搭上AI發展,能讓硬體帶動軟體更為順利;過去台灣做硬體讓國外廠商在硬體上加值,未來要轉型成台灣直接在自已的硬體上作加值。台灣在醫療上的軟體加值的實力是夠強的,過去電腦可能有文化或地域上的限制,但醫療的屬性相對是可以比較全球化的。醫療是最大的服務業,服務業的國際化,台灣有千倍的機會,但也要面對百倍的挑戰。台灣企業要不要掌握千倍的機會?這要有耐心,要有時間,沒有10年作不出成果,而這也就是要超前布署。產業的發展用10年培育,10年並不算長。 問:會憂心新台幣升值對產業的衝擊嗎? 答:中央銀行是非常注意匯率波動的,但如果應該升值而沒有升值,美國就會認為我們是匯率操縱國,若執行制裁對我們也會不利。匯率是很複雜的問題,老百姓和產業界都要從長期而宏觀的角度來看,就像中美貿易衝突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天下沒有永遠的太平。 問:近2年來台廠被迫遷離中國,到其他地區設廠,會影響競爭力嗎? 答:台灣製造業的競爭力是來自於整體供應鏈的有效整合以及零組件聚落。以研發帶動製造,台灣的硬體也已經不是純製造,還有研發的含金量。對於台灣未來的思維有有所翻轉,微笑曲線是由右引左,所以南向政策,不是為了低成本的勞工製造而去,而是為了東南亞和印度的「市場」而去。台灣要轉型必須以市場的思維切入,必須要和當地合作,也就是落地當地化,一定要考慮到當地的需求。 舉個例子,我主張醫院管理要形同飯店管理,十幾年前某大醫院和某協會邀我到越南設醫院,是想炒地皮,但我認為要從品牌切入,後來理念不合就沒加入。用台灣醫院的招牌,導入投資當地資金和當地的人力,切入市場就是由右引左的概念。超前布署是腦筋要超前,觀念要改,第二是新的核心能力,至少要有10年以來的培養。台灣產業轉型,IT結合醫療是很好的方向,醫療含金量最高的服務業,醫療先行很多服務業也能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