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市場有何投資機會?

一直以來,我們治療疾病的能力之所以受制,是由於我們對自身基因在這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知半解。不過,基因測序的準確性和速度日漸提升,加上成本下降,為我們帶來了幾年前只能憑空想像的突破,同時亦為研究人員和投資者帶來令人振奮的機遇。

利用DNA協助作出醫療決定的前景龐大,因此新業者紛紛湧向這個新興行業,部分公司已在積極發揮潛力。然而,並不是所有基因測序股都能成為贏家。

細閱下文,了解基因測序行業和其轉變,以及您值得持有哪些頂尖的基因測序股。

甚麼是基因?

基本上,基因是遺傳物質的組成部分。我們的基因密碼包含了我們從父母身上遺傳的東西,以及我們將傳給子女的所有特質。具體而言, 每個基因均包含一系列不同的核苷酸,亦即形成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分子。 DNA是構建和維持人類等生物的生命所必需的基因藍圖,而RNA是DNA的複製物,作用是製造健康身體所必需的蛋白質。

DNA包含四個化學組成部分(或鹼基),鹼基的配對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這些配對稱爲鹼基對。腺嘌呤(A)與胸腺嘧啶(T)配對,而胞嘧啶(C)則與鳥嘌呤(G)配對。人類的基因組含有約30億個包含指令的鹼基對,每人有約30,000個基因,每個基因平均負責製造三種蛋白質。

RNA可分為負責製造特定蛋白質的核糖體RNA (rRNA)、傳遞構建蛋白質指令的信使RNA (mRNA),以及負責運送製造蛋白質所需原料的轉移RNA (tRNA)。DNA的單鏈RNA複製物(負責製造蛋白質)通常能夠正常運作,但有時由於突變,製造蛋白質的基因指令會出錯。若這些突變導致蛋白質的製造出現異常或不足,便可能會引致逾6000種遺傳疾病的其中一種。據非牟利機構Global Genes統計,全球約3.5億罕見疾病患者中,約80%是由基因缺陷引起。

甚麼是基因測序?

要找出基因突變,研究人員必須就基因物質進行排序或篩選,再將之與基準作比較。

廣告

人類基因組最早由美國政府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測序,該計劃於1988年公佈,1990年獲美國國會資助。項目原先的目標是在2005年前完成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當時預計需耗資30億美元。不過,有關計劃提早在2003年結束,當時已完成99%的基因組測序,共耗資27億美元。

人類的基因密碼非常巨大,因此該項目將DNA分割成更小、更容易管理的片段,這些片段可在細菌中大量複製,數量足以建立參考資料庫。這些細菌人工染色體(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複製物之後被分割成可放入測序儀的短片段(或亞克隆)。之後,電腦便會利用參考資料庫將結果重新組合成更長的序列。

受當時的技術所限,DNA必須被分割和重組,但此測序方法無法就複雜的基因進行測序,包括長而重覆的基因密碼。人類基因組計劃所使用的短序列片段測序儀每次運行約可產生500至800對鹼基對,而當重覆的密碼超出此規模,片段間就會出現空隙,因此,該計劃在完成99%基因組測序後便宣告完成,而不是100%。

現時,短序列片段測序最常用的方法是邊合成邊定序(Sequencing by Synthesis, SBS)。當DNA鏈被複製,SBS會追蹤摻入的標記核苷酸,可在幾天內完成大量基因組的測序。短序列測序技術仍然是最快和最便宜的基因測序方式,故此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

不過,科技進步亦令長序列片段測序變得可行。長序列片段測序儀平均可讀取15,000個鹼基對,在理想情況下更可讀取多達100,000個鹼基對,有助研究人員克服短序列片段測序儀無法讀取長而重覆的DNA片段的障礙。不過,長序列片段測序並非毫無缺點。其所花的時間比短序列片段測序長,成本亦更高昂,而且更易出錯。

基因測序有多項實際用途,包括研究、藥物開發、進行生物標記分析以作治療決定,以及確定祖源。某些用途較適合用短序列片段測序,另一些則較適合用長序列片段測序。例如,長序列片段測序較適合用於只得少量參考數據的複雜生物,而短序列片段測序則適合用作分析DNA片段。現時愈來愈多研究人員結合使用這兩種方法,以獲取最準確的結果。

基因測序市場有哪些公司?

在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投資的基因測序股之前,先來認識一下這領域的公司類型或者會對您有幫助。

基因測序公司:這類公司向研究人員銷售可使用短序列或長序列片段技術進行基因測序的系統,亦會銷售每次進行基因測序所需使用的消耗品。

藥物開發商: 這類公司利用基因測序的發現來抑制引致疾病的基因突變。這些生物科技公司所開發的基因療法會試圖阻止(或破壞)基因的產生,避開引致遺傳疾病的突變,又或編輯基因以恢復正常的蛋白質生產。

基因篩查公司: 這類公司為藥物開發商、醫生和患者提供基因篩查服務,以提供作為藥物開發和治療決定依據的資料。

More reading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