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豐努力自救 困局能否扭轉?

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環境下,匯豐控股(SEHK:5)第一季稅前利潤按年下跌48%,至32億美元,市場反應並不意外。也許是香港投資者早已不像過去般重視匯豐的發展,而是關心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以及疫情進展,對自身利益的影響。

事實上,沒有多少投資者會關心銀行到底需要多少資本,但作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之一的匯豐,負責的監管機構肩負重大社會責任,需要更宏觀且審慎的針對性。

關鍵是全球疫情很可能導致較多借款客戶的信用狀況出現問題,對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組合造成不利影響。假若匯豐出現資本壓力,更會影響全球金融體系。不管怎樣,上述問題並未改變我們對匯豐的看法,相信匯豐仍然是優質銀行。

除了留意疫情進展及貿易前景的不確定,投資者亦需要考慮銀行資本受嚴密監控的要求,然後按事態發展進行部署。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匯豐正在努力自救,並希望保留實力來支持實體經濟復甦。本文將以三個角度,試圖探討為什麼匯豐目前未能夠改變困局。

1.持續經營資本受壓

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有嚴密要求,並非為了防範金融危機,而是為了提高銀行體系應對經濟衝擊的能力。通過提高監管資本的質量和金額,增強風險覆蓋範圍,可以更好地幫助實體經濟。

監管資本分為兩個級別:一級資本(CET1)是普通股和留存收益,用於維持銀行的持續經營;二級資本是危機準備,用於解散銀行並清算其債權人。兩個級別的金額都要達到監管機構指定的目標水平,並要接受壓力測試。在資本市場比較成熟的地方,資本缺口是通過發行額外股份或停止分派股息來彌補。

廣告

匯豐今年首季一級資本增加了12億美元,一級資本充足率維持在14.6%左右,與去年底相若。主要變動包括由於取消未付股息而增加的資本34億美元、留存收益增加了資本19億美元、英鎊及其他貨幣匯價下跌抵銷了資本47億美元、其他變動合共增加了資本6億美元。

以一級資本計算槓桿比例,首季維持於5.3左右,接近國際銀行業平均水平;流動資金覆蓋比率則從去年底的150%微升到156%,與以2018年度相若,仍屬於合理範圍。看來匯豐已經按照既定的經營指標,相應調整了資本結構,但亦顯示匯豐應付流動性衝擊的可能性,並沒有進一步提高。

2.信用風險難以估計

過去,銀行可以等待信用損失被確定(incurred basis)後才計算信貸損失。現在,銀行需要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IFRS9),根據信貸週期分三個階段估算預期信貸損失(expected basis),結果是減少了可用資本資源。

銀行會因所屬經濟環境決定預期信貸損失,並由於在高風險期間銀行需要預計大量損失,而預期損失模型又可能會迫使銀行誇大損失費用,最終影響了股價及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首季,匯豐按IFRS9評估的預期信貸損失佔客戶貸款總額平均值比例,由去年首季的0.24%增加至1.18%。3月份,英國及香港的監管機構對匯豐的逆週期資本緩衝(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要求降低了33億美元,以減輕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目前,匯豐的短期融資包括對其他金融機構的重大債權(包括央行),並且使用近年創建的衍生工具,以穩定資金成本,雖然並不清楚相關抵押物的信用風險,但觀察近期市場表現,可以合理假設匯豐要維持資金成本穩定,會面對一定困難。值得留意是,匯豐對疫情的風險處理已經相當透明,但目前很難估計對其資金成本的影響。

3.資本誘因不明朗

由於銀行是根據風險敞口和競爭壓力來確定融資方式,因此比較高的資本要求,反而會增加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銀行的風險狀況與業務模式有直接關係,並且間接受到其主要資金來源支配。實際上,關於銀行資本需求最具爭議的是,衡量系統性風險所面對的困難。

匯豐首季存款餘額高於貸款餘額逾4,000億美元,貸存比率達到72.2%。同時,由於資產規模變動,風險加權資產淨額增加約137億美元,主要是來自歐洲、亞洲和北美的客戶,在疫情之下加快提取貸款額度。另一方面,主權債務的風險敞口增大、3月份油價疲軟、以及按英國監管機構要求,改變了一些工商金融貸款組合的評估方法,亦加劇了風險加權資產相對資本的增加壓力。

面對龐大的社會責任、越來越嚴厲的監管,資本市場沒有任何誘因鼓勵銀行以自救方式滿足資本要求。相反,面對資本壓力的銀行,往往會被現實的投資者所拋棄,而這局面目前仍是難以改變。

結語

匯豐的收入途徑主要是通過經營信貸業務收取利息、提供金融服務收取費用、運用金融工具進行交易。此外,匯豐亦十分重視資產規模多元化及控制資金成本。在數碼化時代,銀行業的經營環境已經變得更富挑戰性,能否找到適合發展的商業模式是目前管理層面對的最大問題 。

中國及香港仍將是匯豐發展業務的最理想基地,管理層應該明白假若匯豐沒有及時關閉無利可圖的傳統業務(legacy businesses),並調動資源刺激中港兩地實體經濟,當疫情過後將會失去盈利復甦機會。

無論投資者是否選擇支持宏觀審慎原則,最終都要面對全球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損害。也許,在回答匯豐經營前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記住每樣事情都是相對、每個硬幣都有兩面。

編輯:Yan

延伸閱讀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Dessie Cheung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