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國內中小型紡纖廠,恐短多長空

【時報-台北電】國內紡纖廠因應品牌客戶要求陸續轉移至越南設立新產線,大陸紡纖廠也陸續到東南亞設廠,當地紗線產能逐步建置,形成完整產業供應鏈。市場預期,國內中小型紗線廠被擠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疫情對國內紗線紡纖廠的衝擊,將是「短多長空」。

大陸紡纖廠因疫情停工、延期開工影響,供應鏈斷貨、缺料,國內紗、線、布及聚酯等紡纖廠轉單詢價增多,在台灣擁有紗線產能的企業,中小型規模包括集盛、宏益、聚隆、光明與宏洲等,短期都有轉單利多。

不過,市場指出,隨著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各國,對國外紡纖企業投資新廠,都有「在地化、YARN FORWARD」的要求,也就是從紗、線、成衣,都使用在地物料,才能享關稅優惠,當地紡纖供應鏈已漸完整形成,國內中小型只有生產紗、線單一產品的紡纖廠,生存空間已被擠壓。

國內紡纖業者指出,全球品牌服飾廠及越來越多的客戶,在先前中美貿易戰及此次疫情的衝擊下,為節省成本、加快產製交貨流程,下單採「集中採購、一站式購足」的模式,已成市場趨勢,在越南紡纖供應鏈上、中、下游都漸完整下,台灣中小型的紗、線廠訂單就直接被排擠。

當東南亞紡織產業聚落愈來愈成熟,市場指出,國內大型紡纖廠有豐厚資源因應全球布局,而中小型紡纖廠,短期雖因此次疫情而有轉單受惠,但中長期訂單可能就會被轉移到東南亞而「落空」。(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袁延壽/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