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誰是亞洲的贏家和輸家?

美中兩國2018年在貿易保護問題上一直咄咄逼人。最近紛爭更愈演愈烈。自特朗普政府加緊審查中國的電訊商以來,兩國領導人明顯未有再進行討論。

中美之間的談判在本月較早時出現分歧後陷於僵局,貿易協議似乎「凍過水」。不用多講,對投資者而言,這兩大經濟強國的持續紛爭勢必影響亞洲市場。問題是,亞洲市場將如何受影響呢?

亞洲的開放經濟體

亞洲雲集全球部分最開放的經濟體,中美貿易戰勢必會對區內的金融市場構成衝擊。雖然形勢看似嚴峻,但大多數跨國企業反應都很迅速,而某些公司、行業和經濟體將從目前的貿易戰中受惠。

門外漢可能會覺得,美國是這場貿易戰的贏家,理由是美股節節上升。同時,中國股市受壓,在中國以外營運的企業正被迫重劃供應鏈結構。簡而言之,倘這些公司無法在中國生產貨品,它們可能會將業務遷至泰國、越南或印尼。

贏家和輸家

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的報告指,若製造商撤離中國,亞洲將會是最大的受惠者。該報告指:

「我們預期,貿易戰在未來幾個月將進一步升級,最終將涵蓋手機、手提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等成品消費品,以及服裝。」

此外,許多東南亞國家均擁有強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網絡,這讓它們更容易加入這個浪潮。近日簽署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CPTPP)就是此趨勢的典型例子之一。簽署CPTPP的國家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等。

誰將從中受惠?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宣布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導致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貿易代表從7月份公佈的初步名單中剔除了近300種產品,但受關稅影響的中國商品仍多達5,745種。

廣告

不過,這場貿易戰的餘波也許能從兩方面帶來好處。短期而言是「進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中期則是「生產遷移」(Production Relocation)。

各個亞洲國家將從這兩個渠道受惠。馬來西亞極有可能成為美國和中國企業進口替代的最大受惠者,緊隨其後的分別是日本、巴基斯坦、泰國和菲律賓。

進口及製造業受惠者

在一眾亞洲國家之中,印度、孟加拉和韓國從進口替代中受惠的機會似乎最微。馬來西亞可以從電子集成電路、通訊設備和液化天然氣中受惠,而日本、巴基斯坦、泰國和菲律賓則分別可從汽車、棉紗、自動數據處理設備,以及電子集成電路中受惠。

倘中美貿易僵局持續,久而久之或促使跨國企業將生產轉移到位於其他國家的工廠,甚至將整個製造流程遷址,以逃避關稅。中期而言,越南最能受惠,其次是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和泰國。

雖然有正面的替代效應,但多數亞洲國家皆為中國供應零部件,而這些零部件會被組裝成產品,主要出口至美國和歐洲。美國對中國貨品加徵關稅將對亞洲所有經濟體間接帶來負面影響。一旦中美貿易戰全面爆發,亞洲區勢必受到衝擊。

我們該何去何從?

這齣貿易戰戲碼(及其影響)可能至少需要好幾年才會完全落幕。

全球組織將需時草擬新的全球和地區程序、尋找新夥伴、探索各種法律框架,並確保能獲得所須的許可。事實上,EIU指,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最能從貿易戰中受惠的亞洲國家在2020年前恐怕都看不到有關優勢。

More reading

所提供的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擬提供作為個人投資或理財建議。

The Motley Fool Hong Kong Limited(www.fool.hk) 2019